ART的历史杂谈
因为接触ART的时间比较晚,很多都是听大神们讲,下面的野史姑且听之
Dalvik的起源
我们都知道Android的应用大部分都是使用Java语言来开发的,不过2017年的Goole I/O上Goole推出了一门新的Kotlin语言,非常类似于Java的语言来作为Android应用开发的官方语言。
为啥选用Java呢?
Java语言在当时非常的火爆啊,就像今天的人工智能一样火爆,其本身也是一门高级语言,简单易用(吐槽一下C++),文档详尽,论坛超多,随便一个问题基本都可以找到答案;总而言之就是Java开发者多,这样也就造就了现在的生态圈,百万应用
;
为啥没用JVM呢?
Java本身是有JVM虚拟机的,也是非常完善的一套虚拟机,为啥没用现成的JVM呢?
JVM | Dalvik |
---|---|
基于栈 | 基于寄存器 |
运行class | 运行dex文件 |
基于栈的方式:
都是存取栈指令,指令较短,但指令数较多
基于寄存器方式:
需要指明源寄存器,目的寄存器,指令较长;
Dalvik因为要保证虚拟机在各个平台上都能运行,那么明显不是物理寄存器而是虚拟寄存器,需要和实际的寄存器映射,和直接寄存器相比还是差了一层;
Dalvik是有65535个虚拟寄存器的,而真实的机器上就未必有那么多了,所以Dalvik的指令集需要翻译到真实的机器指令上,必然还要经过一层转换.
Dalvik刚开始也是没有使用JIT技术,不过从2.2开始之后使用了JIT技术;并且还有一个快速翻译技术,不知道是个什么东东.我看2017 Google I/O上ART团队的人在讲优化编译的时候我头都大了,没学过编译原理的伤不起啊.
class文件:
每个类都会被编译成一个class文件,然后多个class文件可以被打包成jar,然后
被JVM装载
dex文件:
将多个class文件中的字符串合并,这样就能减少好多字符串占用的存储空间,相当
于变相的压缩。size减小之后更加适合与当时存储较小的手机设备
class文件->dex文件转换:
dx --dex --output=hello.dex hello.class
dalvik虚拟机海经过优化更加适合于移动设备:
精心设计的Zygote进程,能够最大化在多个进程中共享资源
常量池已被修改为只使用32位的索引,以简化解释器
为啥费这么大劲还要开发一门新语言呢?
Java出现了20多年的时间了,火了也有快20年了,很不幸在Java 1.6(在2006年12月发布,如今被称为Java 6发布之后,由于Sun Microsystem公司陷入了长期的经济问题,最终在2010年被Oracle收购.都知道Oracle善于玩这个:收购竞争对手,打入冷宫,Java,mysql,Solaris;然后Oracle就向google开炮了:在10年正式诉讼Google侵犯了Java专利权,两家打官司好多年,最终Google烦了,宣布Kotlin并放在第三方开源平台上进行继续开发.
这也是Android逐渐收回代码所有权的一个原因,逐渐将Android中开源的工具,库自己重新实现一遍来实现完全自主,想开源就开源,想闭源就闭源,实现商业的自主掌控权;
Dalvik技术
都成历史了,暂时没精力研究了
JIT
都成历史了,暂时没精力研究了
ART历史
为什么ART呢
1.Dalvik虚拟机的技术产生的年代还是单核时代,所以很多的技术必然都是针对当时年代优化
的,就像我们很不理解x86里面的实模式一样.
手机从单核到多核是一个必然趋势了,而且速度越来越快,存储越来越大,Dalvik已经不能胜
任运行时的任务了,所以干脆推到重来一遍.不过好的精华还是一直在用,Dalvik的JIT又重新
回到了ART中.
Dalvik时代机器 | ART时代机器 | |
---|---|---|
CPU | MSM7201A 双核架构 528MHZ | MSM8998 2.35GHz大四核+1.9GHz小四核 |
RAM | 128M | 4G |
电池 | 1150mAh | 3500mAh |
存储 | 256M+扩展16G | ROM:64G+扩展128G |
ART的新技术
AOT
在应用安装的时候就将应用中的dex全部能翻译的指令翻译成本地指令存储
在/data/dalvik-cache/xx/
下,本地指令毕竟比interpretater要快,所以这种做法
极大的提升了应用启动速度,应用运行速度
缺点:
需要额外的空间来存储本地指令,还相当大
每次OTA的时候需要重新生成本地指令,需要时间长
不过相对于两个优点来说,那点缺点不是啥大问题,毕竟手机动不动都是32G,64G,128G了
GC
JIT和profile
在Android-N上这个东东又从Dalvik上拿回来了,主要的原因是google想要升级频繁点,OTA之后老是弹出那么个框框闹心不是。google真是贴心,为了讨好用户是不择手段,就是哭了程序员了,两三个月升级一次也不是问题,咱也可以忍忍,别整这么多事了,行不?
主要的思路:
在第一次程序运行时,不再使用OAT方式了,这样就节省了翻译的时间,特别是OTA之后那个框框;那么就选用JIT边翻译边运行,然后还有个记录官,记录到哪些方法运行多次之后,标记一下这个方法为hot,然后写入到profile文件中;
还有一个专门的翻译线程,专门等待系统idle或者充电的时候醒过来,然后翻翻profile文件,然后把指令翻译称本地指令然后存储在/data/dalvik-cache
中;
优点:只有经常执行的方法才会翻译,这样的按需翻译真实贴心啊,既不浪费空间又能把活干了.
缺点:JIT毕竟是边翻译边运行,还是比OAT方式要稍慢一些
google I/O上人家就很聪明,和Dalvik虚拟机的性能比较啊,再差总也比dalvik好吧.